转变叙述视角,做幼儿为本的课程环境 ——记湖东四片区儿童本位主题海报讲座研讨活动
幼儿园环境彰显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也反映了幼儿参与课程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而教师该如何呈现才能让幼儿的发展看得见呢?4月21日上午,翡翠幼儿园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英带来题为《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的线上讲座,湖东四片区各幼儿园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参与了此次研讨。
讲座开始前,王海英向教师们提出问题“如何理解环境?”让教师们思考课程环境和儿童发展的关系。接着,从“主题墙”与“儿童海报”两种课程环境呈现方式的特点出发,王海英指出,以一当三的“儿童海报”是儿童视角的主题活动评价,又是儿童视角的作品档案袋,能够让儿童的发展看得见。
那么教师该如何实现从教师逻辑与主宰角色的“主题墙”向儿童主体与发展逻辑的“儿童海报”的转变呢?王海英结合生动的案例,分别从“儿童海报”的内容选择、设计逻辑、参与主体、制作策略、价值实现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呈现儿童本位的主题海报。王海英认为,应关注课程中儿童提出问题、寻找方法策略,并有所发现的“故事”;“儿童海报”的设计逻辑为儿童的问题——儿童的探索——儿童的策略;儿童本位的主题海报制作策略应该是“1+X”——1张教师海报+X张儿童海报,教师海报以教育者为叙述视角展现主题活动的全过程,儿童海报则是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
最后王海英结合儿童海报推进中的常见问题一一细化并作出详细解答,她认为儿童海报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最终还要归结到其对儿童的发展价值,一个完美的儿童海报应该是10%教师责任+90%儿童责任,核心就是相信儿童,给儿童留白。
本次活动中,王海英还针对湖东四片区前期在主题海报实践中的三个案例、以及搜集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和解答。一个基于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声音、以儿童的需要为前提的环境创设是真正的属于孩子的环境,让环境为幼儿提供更有效、支持性更强的学习和游戏是幼儿园一直探索的问题。通过专家引领,相信湖东四片区的教师们能够更加“看得到孩子”、“心中有孩子”,以更专业的要求作为环境创设的行动指南。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